如何在任何事情上都提升 37.78 倍 | 原子習慣Summary

原子習慣Summary

 

「日常習慣的微小改變也能將你的人生引導到非常不同的目的地,做出好百分之一或糟百分之一的選擇,在當下似乎沒差,但是經過橫越一生的時間放大,便會決定你是怎麼樣的人,或是你能成為怎麼樣的人。」

《原子習慣》為《紐約時報》2020第一暢銷書,作者是James Clear,該書在全球已售出超過 400 萬冊。在博客來公布出版界年度指標「2020博客來閱讀報告」,《原子習慣》,奪得年度閱讀暢銷榜、電子書榜雙料冠軍,博客來2021年上半年閱讀暢銷TOP1!

人們認為,當你想改變你的生活時,你需要從大處著眼,但 James Clear 發現真正的改變來自數百個小決定或小習慣的複利效應:每天做兩次伏地挺身,提早五分鐘起床或多給客戶打一個簡短的電話,他稱這為原子習慣

你是否每次定下目標的時候都是滿腔熱血,但靠著意志力執行了幾天或幾次之後,慢慢的又被原本的慣性打回原形,形成下面無止盡的負向循環。

 

立下目標 ➔ 失敗 鼓起勇氣再來一次 再失敗 深感挫折否定自己 我就這樣的人 放棄目標,放棄成為更好的自己!

 

好習慣的建立總是毀在失望之谷,何謂失望之谷?

大多數人在改變習慣或追求人生目標時,經常不斷的重覆上述的過種,一次次驗證自己的失敗,證明自己是個失敗的人,不知不覺形塑一個人生的較差版本的人生

 

許多人知道,習慣能夠改變一個人,也知道習慣為什麼會改變一個人,如何運用利用習慣改變來達到你期望的人生版本?

 

事實上,成功的人和失敗的人之間的主要差別在於心中信念不同,而非聰明才智!鴻海董事長郭台銘先生,很會唸書嗎? 事實上,郭台銘先生的最高學歷是中國海事專科學校,卻管理著 營收5.33 兆新臺幣的鴻海集團,集團內雇用了超過8,000千名的碩博士。由此可見,無論你學歷是高是低,都和你一生的成就沒有直接的相關性。無論學歷或智商高低,想成為更好的自己,創造不一樣的人生,永遠不嫌晚, 人人有機會。但問題是如何開始呢?萬事起頭難,即使下定決心著手改變自己,在中途放棄的人十之八九,最後成功改變自己人生的人,寥寥無幾!

 

原子習慣是一個實作手冊,作者James Clear以容易理解及深入淺出的運用方式說明如何建立及改變習慣,進而達到個人自我實現!

 

 

造就最後成功的最重要原因,是日常習慣,而不是千載難逢的轉變。

20210904-11.png

 

 

如果你覺得改變習慣很難,惡習改不掉,並非是你不想改,而是在你的系統不對!

而「自制力不足」的原因通常是改變的對象不對,及方法不對,而不是你有問題! 

決定你成功或失敗的,不是你的目標,而是你的系統!

如果你看完這本書,還是以為本書的重點只在於教讀者認識微小習慣的複利效應而已,那代表你可能沒有看懂這本書,其實我認為本書的最精華的部分,是這件事:

 

每個習慣或行為背後存在著一個身分認同,與這個身分認同不符的行為無法持久。

能否成功的改變習慣的關鍵在於你要改變的事是否和你潛在的身份認同一致!

身分認同並非不可變更的,每一刻你都有選擇。

 

每個人期望人生的最佳版本,一定是和目前你的身份(認同)是不一樣的,

想成為有錢人(期望) 和窮人(現在) 的身份認同不一樣,

想成為喜歡運動的人(期望)和不喜歡運動的人(現在),

想成為不抽煙的人(期望)和抽煙的人(現在),

如果身份認同是無法改變的,好習慣終將無法建立。

 

身份認同如何改變?身份認同可以透過不斷的重覆新身份認同的行為來創造或訓練出來!

 

一本值得全家大小閱讀 受用一生的好書!

 

 

 

黃大偉理財研究室 市場利率、存股、儲蓄險的專家,按讚收到更多好文章

原子習慣的緣起

本書作者詹姆斯‧克利爾在高二的一場棒球賽中意外被球棒擊中臉,嚴重受傷,甚至被實施人工昏迷。經過好幾個月的治療,雖然痊癒出院,可以重新踏上球場,後來也進入大學棒球隊,卻只能坐在板凳席,幾乎沒有上場機會。

然而,在頭部嚴重受傷之後的第六年,他被選為他所就讀大學的最佳男性運動員,並且入選ESPN的全美明星陣容,整個美國僅有33人獲得這項殊榮。

從運動生涯幾乎結束,到入選全美明星陣容,甚至在畢業時獲得學業方面的總統獎章,他是怎麼做到的?

一切只因他認識且善用了「原子習慣」的力量!

James Clear 表示,通常微小的改變並不容易被重視,但以長遠來的看,這些小小的改善都會造成驚人的變化。
他認為習慣可以說是自我改善的複利,就像是金錢會透過複利加倍,而習慣的效果亦是如此。

 

 

 

原子習慣是什麼?

 

原子(atom):  大系統的無法再減少的最小組成單元;巨大能量或力量的來源

習慣(habit):有規律地進行的例行公事或練習; 對特定情況的不經思考的自然反應。
原子習慣是構成大系統的小習慣。如同原子是分子的組成單元。

真正的改變是來自數百個小決定或小習慣的複合效應,隨著時間的推移,積累產生顯著的效

 

20210904-8.JPG

 

每天都進步1%一年後你會進步37倍

每天都退步1%一年後,你會弱化到趨近於0

 

每當想改變生活的現狀,我們經常被告知,我們需要作出巨大的變化,但我們都傾向於高估單一的大改變的重要性,低估在較長時間內重複進行小改變的力量。

作者在書中舉了一個英國自行車隊的實例,從1908年長達110年以來,沒有一位英國選手在全球重大的環法自行車賽中奪冠,甚至連單車廠商都不願意賣車給他們使用,怕會影響商譽。

2003年,Dave Brailsford擔任英國自行車隊國家隊教練,與前任教練最大的不同,就是Dave異常投入他所謂「微小增長的總和」在你做的每一件事情當中找到微小的改善空間。包括:重新設計單車坐墊,使選手其更為舒適;在輪胎上塗抹酒精,增加抓地力;要求選手穿上電熱式緊身褲,讓肌肉在騎車時維持理想溫度;測試不同的按摩油,看哪種能讓肌肉最快恢復;雇請外科醫師來教導選手如何洗手,以減少感冒的機率......2008年,英國車隊拿下六成的北京奧運金牌,2012倫敦奧運他們創下九項奧運紀錄與七項世界紀錄。接著英國隊在六年內五度於環法自行車賽登頂。 整個概念在於,如果把騎自行車的所有面向分解,讓每個面向都改善1%,全部加起來就會得到可觀的成長。
 

 

20210904-9.JPG

 

一天完成一件事情,沒有什麼了不起,但持續整個職業生涯,卻是很有價值的事。公司能增長,也是眾多員工微小努力的總和。

有系統的學習一個新概念不會讓你成為天才,但終身的學習卻可以徹底的改變一個人。

愈是認為自己沒有價值,微不足道,你的人生就會以你的這種方式呈現,或是看待別人的方式也以負面思考,總是懷疑身旁的人都對自己充滿算計,這樣的心態,走到哪裏都會看到這樣的人。

 

 

 

【失望之谷】好習慣的建立總是毀在失望之谷

 

社會改革家 雅各里斯曾說過 :

「當一切努力看似無用,我會去看石匠敲打石頭。可能敲了一百下,石頭上連一條裂縫都沒有,但就在第一百零一下,石頭斷裂為兩半。然後我了解到,把石頭劈成兩半的不是最後那一下,而是先前的每一次敲擊。」

20210904-12.png

 

好習慣的建立總是毀在失望之谷,我們往往期待進步是線性的,但事實上成果總是姍姍來遲,一直要等過了幾個月,甚至幾年,我們才明白先前做的努力沒有白費,而在成功的那一刻以前,往往在人的心裏造成了造成失望之谷。

倘若你發現自己難以養成某個好習慣或戒除某個壞習慣,不是因為你失去改善的能力,而往往是因為你尚未跨越潛伏之力的停滯期。

20210904-7.JPG
 

在你跨越一個關鍵門檻(threshold )之前,習慣往往看起來沒有什麼影響。你期望有你的付出和成果可以有成比例的成長(線性),但在任何重大成就實現前期或中期,效果都不顯著,總令人感到挫敗,讓你覺得這樣下去不可能會進展,造成大多數人選擇放棄。

然而想要造成有意義的差異,你必須維持一個習慣夠久,以突破這個停滯期。


 

 

為何要專注於系統(System) 不是目標(Goal)

 

目標是您想要實現的結果,而系統導致這些結果的過程。

要專注於系統 而不是目標!

20210904-13.png

贏家和輸家有同樣的目標,每個奧運選手都想要奪金,如果成功者與失敗者有著相同的目標,贏家與輸家的差別便不在於目標。驅使英國自行車選手登峰造極的,並不是贏下環法自行車賽的目標。目標一直在那裡,卻直到他們執行了持續追求微小改善的系統,才產出不同的成果。 

假設你的房間很亂,你設定了「清理」這個目標。若能鼓起動力清掃,你就會得到一個整潔的房間,但只在當下。要是你繼續維持讓房間變得髒亂的壞習慣,一段時間後,新的雜物就會再次堆滿房間,並期待下一波清理的動力。

你只能不斷追逐同樣的目標,因為你沒有改變背後的系統,這是治標不治本!想永久改善,就必須從系統面著手。

假如你是個一夕致富的百萬富豪,但每個月都入不敷出,那你就處在一條糟糕的軌道上,只要花錢的習慣不改,就不會有好結果;反過來說,假如你窮困潦倒,但每個月都設法存一點錢,那你就處在通往財務自由的路上,即使前進的速度不如你想要的快!

 

行為改變分為三個層次 

 

20210904-15.png

行為改變分為三個層次 : 改變結果、改變過程,以及改變身分認同

 

結果 ➔ 你想要得到什麼

過程➔ 你做了什麼

身份認同➔你相信什麼 ,你的信念

 

改變習慣之所以如此困難,原因有二:

 

1) 我們試圖改變的 東西不對;

2) 我們試圖改變習慣的方式不對。


必須知道改 變的發生分成三個層次:

第一層是改變結果,你設定的目標多半與這個層次的改變有關。 

第二層是改變過程,這一層的重點是改變你的習慣與系統

第三層是改變身分認同,這一層的重點是改變你的信念( beliefs)

 

結果是關於你想得到什麼,過程是關於你想做什麼的,身份就是你所相信的是什麼

 

大多數人在著手改進時並不會考慮身份改變。他們只是認為, 「我想瘦 (結果), 如果我堅持這種飲食, 那麼我會瘦 (過程)」 。他們設定目標並決定他們為實現這些目標而應採取的行動,而不考慮推動他們行動的信念。他們沒有意識到他們的身分認同會破壞他們正在進行中的改變。

 

 

改變習慣最有效的方法 是改變身份認同
 

 

20210904-16.png

 

 以結果為導向的習慣,你會把焦點放在想要成就的事  

 身份認同為導向的習慣,你會把焦點放在希望成為的人 

 

許多人在展開改變習慣的過程時,都把重點放在想要達成什麼。

這會將我們引至以結果為導向的習慣。

最好的做法是建立以身分認同為導向的習慣,我們一開始就把重點放在希望成為什麼樣的人。


想像兩個拒絕香菸的人,有人遞出香菸時,

 

20210904-17.png

第一個人說:「不用了,謝謝。我正在戒菸。」聽起來似乎是合理的回答,但這個人仍然認為自己是個吸菸者,只是試著在戒菸。

第二個人拒絕時說:「不用了,謝謝。我不抽菸。」

兩個人的回答差別雖小,這個說法卻傳達出身分認同的轉變。對第二個人而言吸菸已成過去,他已經不把自己視為吸菸者了。

每個習慣或行為背後存在著一個身分認同,與這個身分認同不符的行為無法持久。

不去改變造成過去行為的背後潛在信念,就無法有有效的改變習慣,舉例來說,你也許想要更有錢,但如果你的身分認同就是傾向消費而非創造收入的人,你的財富只日漸減少。

 

你的身分認同並非不可變更的,每一刻你都有選擇。

這是本書最強大的地方,也對我有著最大的啟發!!

 

透過你選擇的習慣,你可以選擇自己想要強化的身分認同。

 

人並非生下來就擁有預設信念,每個信念,包括對自身的看法,都由經驗形塑而成愈是重複某一行為,就愈強化與那個行為相關的身分認同

當你反覆執行這些動作,甚至形成習慣,證據漸漸累積,你的自我形象也開始轉變。

 

一次性的經驗的效果容易消逝,習慣的效果卻會隨著時間增強

每次習慣的動作就像對自己新的身份認同的暗示。

假如你每天晚上都花一個小時讀書,這就是證據可以證明自己是個用功好學的人;

假如你冒著雨去健身房,你就有證據可以證明自己是個喜歡健身的人。

你採取的每個行動都像一張選票,投給你想要成為的那一種人。


舉例來說,若我想成為Youtuber,自己要「夠喜歡」,心態必須「我是一個Youtuber」,那我就會去做到Youtuber該做的事情,比如分析數據、定期上片,都不會感到疲累與勉強,因為認知跟行為是一致的,就不會不舒服。

但隨著票數累積,新身分的證據也聚沙成塔。藉由提供新身分的證據,小習慣可以造就有意義的差異;

綜合以上所述,你會發現習慣就是通往身分認同轉變的道路。

要改變你是什麼樣的人,最實際的方法就是改變你做的事。

結果是習慣的落後指標:你的財產是財務習慣的落後指標,你的體重是飲食習慣的落後指標,你的知識是學習習慣的落後指標,你的雜物是整理習慣的落後指標。

重複什麼,就得到什麼。
 

 

 

建立好習慣的4個步驟

 

 

習慣形成的過程大多是由嘗試錯誤(try and error)開始;

人類行為背後的行為形成的回饋迴路:嘗試➜失敗➜學習➜做不一 樣的嘗試➜失敗➜........

透過練習,無用的行為漸漸消逝,有用的行為則被強化,習慣於就形成。

當習慣被創造出來,下次遇到相同的情況時(提示),大腦就不再需要有嘗試及學習的過程,而是開始將解決的程序自動化。因此習慣就是大腦對於經常遇上的問題與壓力的解決方案,且重複次數多到足以自動化的行為。 

習慣只是對你過去解決問題的方式的記憶,只要條件(提示)對了,大腦會依賴這份記憶,自動套用相同的解決之道。習慣的執行必定是為人帶來好處或愉悅的結果(獎賞),因此才會形成習慣;而帶來壞處或是不開心經驗(懲罰)的行為較不可能被重複,也不太會形成習慣。

由此可見,習慣形成是為了解決特定的問題而滿足特定慾望,其背後的驅動力主要是為了獲得「獎賞」,而習慣的使用時機是當週遭環境給出「提示」。

舉例而言,一天的辛勤的工作回到家後,感到疲憊,心力交瘁, 經過一段時間探索後,你發現坐在沙發上,看著電視吃垃圾食物有助於放鬆,讓你感到愉悅,此即為獎賞出現。下次只要回家感到疲憊(提示),你就會不自覺的坐到沙發上,看電視吃垃圾食物,以期得到放鬆(獎賞)。

 

建立習慣的過程可以被分為四個簡單的步驟:提示、渴望、回應、獎賞。

20210904-19.png

 

這四個步驟可以分為兩個階段:問題階段與解決方案階段。

◎ 問題階段包含提示與渴望,那是當你發現有事情需要改變時;

◎ 解決方案階段則包含回應與獎賞,那是當你採取行動並達到你想要的改變時。

提示引起渴望,渴望激發回應,回應提供獎賞,獎賞滿足渴望,繞了一圈,又與提示連結。

這四個步驟合在一起,形成了一個神經學上的回饋迴路:提示、渴望、回應、獎賞;

提示、渴望、回應、獎賞,最終讓你建立了自動化的習慣,這樣的循環被稱為習慣迴路。

 

提示預告了獎賞。我們則花大部分時間留意預告了金錢與名聲、讚賞與認同、愛情與友誼,或是個人成就感等獎賞的提示


渴望是第二個步驟,也是所有習慣背後的動力。你想抽一根香菸,渴求的是吸菸帶來的放鬆感;讓每天想刷牙的動機,不是刷牙動作的本身,而是口腔清爽的感覺;每一份渴望都連結著改變內在狀態的欲望

第三個步驟是回應,回應是你確實執行的習慣,可能會以想法或行為的方式呈現。

第四個步驟是獎賞,獎賞是每個習慣的終極目標。提示就是暗示你可能獲得獎賞,渴望關乎想要獎賞,回應則關乎取得獎賞,獎賞滿足渴望。
 

 

建立習慣的4個步驟

提示 – 讓提示顯而易見

渴望 – 讓習慣有吸引力

回應 – 讓行動輕而易舉

獎賞 – 讓獎賞令人滿足

 

戒除習慣的4個步驟

提示 – 讓提示隱而不見

渴望 – 讓習慣毫無吸引力

回應 – 讓行動困難無比

獎賞 – 讓後果令人不滿

 

書中針對每一個步驟提供具體而實用的做法,建議買本書回家,細細品嚐!

 

 

 

養成習慣取決於頻率而非時間長短

 

養成習慣取決於頻率而非時間長短,下表為習慣曲線,所有習慣建立都有相似的的軌道,最終形成「自動化」的過程。在最一開始要嘗試新事物時,會需要耗費大量心力與專注,重複幾次後,曲線上升,到超越習慣線以後,行為則會變成習慣,無須多思考,便能直接反應。

整個過程看起來像下面這張圖這樣。
 

 

20210904-20.png

 

 

 

金髮女孩原則:如何在生活與工作中維持動力

 

要怎麼設計一項不會漸漸無效且一直吸引我們去執行的習慣?目前最一致的發現是:維持動力並達到欲望最高點的關鍵,就是執行「難度恰到好處」的任務。人的大腦熱愛挑戰,但難度必須在最理想的範圍內。

 

根據金髮女孩原則,當執行的任務恰好位在當下能力的極限附近,人便會感受到最高程度的動力。不要太難,也不要太簡單,為最佳的平衡點。

20210904-21.png

太簡單,人會感到無聊,而失去動力。同樣地,太難也會讓人因太多挫折而失去動力,進步需要一種微妙的平衡。必須不斷尋找將自己推至極限的挑戰,同時也要持續達成足夠的進展,帶來滿足感,好讓自己保持動力。行為必須維持新鮮感。

如果你因過去不斷累積的挫折而已經放棄對逐夢想的勇氣,何不再給自己一次機會,原子習慣這本書或許可以讓你重拾鬥志,激起心中那份渴望,再向自己的夢想前進一步!

想信就會看見!

努力就會實現!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黃大偉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