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行員也不得不賣保單? 兆豐銀近年積極推動消金業務,不過,今日兆豐金股東會中,卻遭員工發言痛批銀行密集發行基金、保險的理財商品,讓員工為了達成業績四處請託,違背「以客戶為導向」的業務拓展方式,也讓兆豐銀的新進員工離職率大增,估計新進員工1年離職率高達1成。

 

1128.PNG

各銀分行都有配額,因此為達成分行目標,曾經是金飯碗的銀行行員居然得背負業績壓力,  甚至得誘導存款戶解約定存轉買儲蓄險,如此一來,銀行可大賺佣金,另外方面,又不用再付存戶的存款利息,一擧二得。郵局員工也不例外。

 

 

從壽險公司統計的數據來看,2018年壽險公司賣了4292億元的個人壽險,佔比高達壽險業總個人壽險保費收入的32%,但是銀行通路則是賣了高達4667億元,佔比高達61%,保經保代公司只占7%,賣570億元。

 

1126.PNG

 

不少壽險公司保單甚至提供銀行通路專賣保單,相對其他通路更優的保單利率或折扣。加上銀行配合信用卡折扣,了解存戶的資金狀況,造成銀行通路成為壽險業賣保單的主力。

 

但問題是銀行行員雖不具保險業務員身份,卻得行銷保單或基金商品身兼理專的工作,造成工作負擔大增,苦不堪言,離職率逐漸拉高。

 

 

 


 

 

兆豐金股東會》遭質疑密集發理財產品 員工離職率攀新高

 

自由時報 李靚慧 2019.06.21

 

記者李靚慧/台北報導〕兆豐金(2886)子公司兆豐銀近年積極推動消金業務,不過,今日兆豐金股東會中,卻遭員工發言痛批銀行密集發行基金、保險的理財商品,讓員工為了達成業績四處請託,違背「以客戶為導向」的業務拓展方式,也讓兆豐銀的新進員工離職率大增,估計新進員工1年離職率高達1成。

 兆豐金今日舉行股東常會,兆豐金2年多前遭美國重罰後,積極進行組織改造,包括成立消金事業群,積極強化財管業務。兆豐金董事長張兆順指出,國內的金融業在大企金、中小企業放款上已「殺成一片」,必須拓展其他業務,才不會持續陷入價格競爭。

 不過,兆豐銀積極搶攻消金業務,今日卻被身為股東的員工發言質疑,表示僅就今年1到7月,兆豐金旗下已發或規劃中的理財商品IPO就有7檔,包括3檔目標到期債、2檔基金及2檔保險,各分行都有配額,為了達成目標,都得各憑本事四處請託。

 該員工舉例,證券公司的營業員,也需拜託客戶購買必須鎖3至5年的保險產品、或是閉鎖期3個月的基金,完全背離業務需求。質疑,怎麼會要求員工「每樣產品都賣」?嚴重影響客戶的資產配置,也違背理財業務的專業。

 他也質疑,今年財管業務盈餘目標佔整體目標的7分之1,這樣的業績目標過高,財管業務訂得太高,嫌賺得太慢,就無法達到「以客戶為導向」的目標。

 對於員工的質疑,張兆順強調,兆豐銀的企金業務的佔比高達75%,但中國信託、玉山、富邦等銀行,企金獲利都未達5成,兆豐銀成立消金事業群,就是為了消除過度集中企業業務等缺點。

 張兆順強調,兆豐銀過去的2大獲利來源在銀行及票券,但銀行面臨紅海的競爭,過去的強項大企金,面臨各方的嚴厲搶攻,行政院推中小企業放款,最近中小企業放款也殺成一片;外匯業務原為強項,但在被美國罰款後,也變成很大的負擔,因此,組織改造主要著眼於上述的變化。

 張兆順說,成立消金事業群後,期望能將相關的缺失持續改進。

 


 

這個原因 讓銀行通路狂賣保單

 

工商時報 彭禎伶 2019.04.21

 

 

銀行搶賺手續費,今年首季狂賣壽險保單,貢獻新契約保費達2,226億元,創歷來的同期新高紀錄,且比去年同期成長14%以上,而銀行通路賣最多的保單大多屬於前六大壽險公司,占率近7成。

金管會主委顧立雄已多次表示,銀行獲利三大來源,即利息收入、投資收益及手續費。在低利率環境下,銀行利息收入不太可能大幅增加,銀行投資又多屬於短期、風險較低的標的,如債券等,要兼顧流動性及安全性,投資收益也不可能拚太高,以免市場波動,就會損及銀行獲利及淨值,因此各家銀行及未來純網路銀行要比的就是手續費收入。

手續費收入的來源包括財富管理業務銷售基金、保單、信託等金融商品,信用卡刷卡、聯貸等,如去年台北富邦銀有109億元的手續費收入,其中財富管理手續費占78%,細究其銷售的商品,銀行保險又占了61.1%,即貢獻了52億元的手續費收入,其次才是銷售基金,約占22%,即近19億元左右。

國泰世華銀行2018年手續費收入有197億元,其中財富管理也占了近47%,即約92億元,細分財管的手續費收入來源,同樣也是保險占了65%左右,去年一年即有近60億元,同樣第二名也是銷售基金,去年有24億元的手續費收入。

台新銀行2018年財富管理手續費收入亦有近74億元,其中有55.3億元是銷售保單,占率近75%,銷售基金則約有10億多元的手收,占率約14%。

這三家大銀行的財管手續費占率,大約也等於大多數銀行的情況。因為,在低利率環境下,銀行存款金額遠大於放款金額,銀行為了降低自身利息負擔,又避免客訴,銷售有最低利率保證的保單是最安全的,能去化資金,又能賺手續費收入,客戶也不會被壽險公司搶走,因此不止民營銀行搶著銷售保單,公股銀行也賣得「嚇嚇叫」,不少壽險公司都提供如兆豐銀行、土地銀行、台灣企銀等專屬保單,利率及保費折扣相對其他通路更優。

今年初即有多家壽險公司停售高宣告利率的躉繳新台幣利變壽險,及今年主流保單是美元利變壽險,銀行在銷售這種保單上根本是「駕輕就熟」,今年首季利變壽險新契約保費有2,317億元,其中保戶一次躉繳大筆保費者即有1,167億元,即占5成以上,另外還有二年繳費、六年繳費,都算是新流商品。

今年首季銀行通路貢獻壽險保費達2,226億元,約占首季新契約保費的57%,其中,在銀行通路拿到最多保費的是富邦人壽,有377億元以上,第二大是中國人壽,拿下365億元,第三名是台灣人壽,有247億元,國泰人壽以243億元排名銀行通路第四大,南山人壽則以188億元排名第五,第六名是新光人壽的120億元,等於六大壽險公司就自銀行通路拿到逾1,540億元的保費,但也會付出不少佣金。

 

 

近一年多銀行銷售保單情況:
時間 整體新契約保費 銀行通路的新契約保費 銀行通路占率
107.1 1518 810 53.36%
2 857 446 52.04%
3 1289 689 53.45%
4 1057 525 49.67%
5 1186 668 56.32%
6 1170 650 55.56%
7 1094 636 58.14%
8 1224 738 60.29%
9 976 598 61.27%
10 1111 620 55.81%
11 1160 570 49.14%
12 1157 648 56.01%
108.1 1678 995 59.30%
2 956 521 54.50%
3 1265 710 56.13%
單位:億元             資料來源:壽險公會          製表:彭禎伶

 


 

 

 

高儲蓄險快停賣 最大苦主是銀行業

 

2019-05-24 16:56經濟日報 記者葉憶如/台北報導

 

金管會官員前日(22)日表示,研議「建立傳統型人壽保險門檻比率」,拉高死亡給付對保單帳戶價值比重,市場解讀高儲蓄險恐從此絕跡,衝擊國內占逾半數的新契約保費收入市場。

 

雖然許多壽險公司都說幾年前就已開始轉向賣保障型或高齡商品,未來也會已保障型為努力方向,但國人就是偏好短期儲蓄險,業務員跟公司也不得不賣,數字會說話,金管會統計國內短期儲蓄性質商品比重仍高達54%,相對保障與高齡化商品只有46%。壽險業賣與不賣高儲蓄險面臨兩難!但衝擊最大的恐怕還是一年賣逾4600億元、靠保險佣金大賺手續費的銀行業!

台灣人有夠愛存錢!2015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迪頓(Angus Deaton)來台演講時就說,美國人多半都不存錢,因此遇到了失業或是金融海嘯衝擊就很大。但台灣人不管幾歲都在存錢,根本就是儲蓄王國,到現在他還想不透原因?亞洲人傳統歷史習慣就愛儲蓄,高儲蓄率從定存延申到壽險商品,尤其是華人,亞洲華人區的銀行壽險公司賣得最好的就是儲蓄險,這不是我國獨有的現象。

 

1127.PNG

 

鄰近的香港儲蓄型保單宣告利率甚至可以喊到5~7%以上,一度造成中國人瘋狂到香港買保單,台灣的高資產族有辦法到境外去買的,也買了不少,不一定要在國內才能買高儲蓄型保單。因此國內高儲蓄型保單絕跡,對高資產族根本沒差,影響的其實是一般要攢退休金準備的上班族,無論是公務人員或是工薪族。

金管會認為,一方面國人消費習性偏好短期儲蓄險,一方面因為銀行的利率變動型商品宣告利率高於銀行定存利率,還有銀行主導通路過度集中銷售高儲蓄性保險商品,且通路為了追求業績,出現不當銷售行為,不僅對消費者權益有影響,也衍生保險公司的資金去化問題,不利未來接軌國際公報IFRS17,因為賣保單未來要付出費用而被視為「負債」,未來2022~2025年接軌新會計準則後,所有契約都要依當時的市場利率計算負債,對利率高敏感的商品衝擊較大,很多小公司恐怕都得面臨增資壓力,所以金管會要提早「掐住高儲蓄險的喉嚨」,要限制住保險公司來自利率性資產擴大的速度。

據金管會統計,我國壽險業市場規模自2002年的3兆4,984億元,到2019年第1季已經達到27兆5,188億元,壽險業占整體金融資產總額從2006年的將近五分之一,到2018年已大幅成長到三分之一,2019年首季更已達到34.23%。儘管金管會已針對投資型保單設立門檻、限制一次繳的躉繳壽險、大幅拉低業務員佣金、限制壽險業給佣金跟獎金的比例等等方式不斷管制,加上壽險公司自覺性的努力推動銷售各類外溢、弱體、健康醫療險等等,但是壽險業保障跟高齡化保費收入(不含投資型)去年5~12月的占比還是落在43.3%與44.9%之間。亦即絕大多數的保單,至少過半數還是賣儲蓄或是類定存的投資。

因為保費收得多,壽險公司的資產愈來愈龐大,同時為了要幫保戶籌到2.5~4%儲蓄利益還要有賺錢,國內的固定收益理財管道很有限,保險公司紛紛將資產配置移到國外,大部份買的都是國外的政府債公債等等,金管會統計,截至2018年底壽險業國外投資配置比重已達到68.52%,今年第1季則為68.46%,這讓國內立法委員相當不滿,為何壽險業都把錢拿到海外去,不在國內投資。金管會也擔心海外市場投資與匯率風險,頻頻在法規上祭出門檻限制。

國內保險龍頭董事長一度為壽險業抱屈,其實國內低利率環境那麼久,定存利率才1%,壽險業賣這些2~3%保單給國人,利用保險業的專業投資團隊能力,其實是幫助很多中低階層的辛苦人民,很安全的積累一些收入或退休準備,「貢獻國內GDP是有一定的幫助」。而且這些海外賺的錢最後還是回到國人的口袋(保單)裡,而不是留在海外不回來。

事實上,國人偏好儲蓄險,一方面也是對投資市場沒信心,股市賠怕了,歷史經驗金融海嘯又不少,只要有投資自然就有風險,尤其是大多數的一般人並不具有理財知識與能力。因此未來一旦高儲蓄險在市場上絕跡,一般普羅大眾要找到零風險的理財工具是愈來愈難,恐怕就會投入一些強調有「類似定存」或是「類似保本」型的投資型保單,甚至是去買ETF基金等等其他理財工具,但還是未來所有投資風險則由保戶自負。而保險公司一下子少了過半數的保費來源,能否一下子保障型商品、高齡商品中,甚至從年金險、投資型保單補足缺口呢?恐怕還是很難!

至於衝擊最大的還不是保險公司及旗下業務員本身,受害最大的恐怕是銀行通路!從壽險公司統計的數據來看,今年第1季個人壽險(傳統型跟投資型保單)將近61%都是靠銀行通路賣出去的,真正從壽險公司賣的只有三成左右。2018年壽險公司賣了2446億元的個人壽險,但是銀行是賣了一倍,高達4667億元,銷售保障型為主力的保經保代公司只占7%賣570億元。因此過去因為低利差而靠跨賣保險大賺手續費的銀行業,恐怕才是未來高儲蓄保單絕跡,受影響最大的金融業。

 

 

 

如果有任何問題,可以到黃大偉粉專頁私訊詢問!粉專頁連結如下:

 

市場利率及儲蓄險專家黃大偉粉專,按讚收到更多好文章

 

下面文章是高配息保單的分享:

 

2019年(最高2.96%)超強現金配息率儲蓄險比較表

2019年(最高3.98%)超強現金配息率『美元』儲蓄險比較表

 

 

下面文章有銀行定存及儲蓄險 的延伸閱讀,讓你把自己變定存險及儲蓄險專家

 

 

【定存必修課】

 

(1) 整存整付存款和零存整付存款的差別

(2) 定期存款與定期儲蓄存款有何不同?

(3)小資族善用零存整付儲蓄存款,滾出第人生第一桶金

(4) 定存必修課 定存輕鬆做(含網路銀行實例)

(5) [銀行定存]退休族善用存本取息存款,月月配息,零風險

 

【各大銀行定存利率比較表】

 

(1) 2019年各大銀行台幣定存利率 (1.30% ~ 1.15%) 比較表

(2) 2019年各大銀行美元定存利率比較表(2.10% ~ 2.44%)

(3) 2019年各大銀行人民幣定存利率比較表 (1.8% ~ 2.55%)

(4) 2019年各大銀行澳幣定存利率比較表 (最高2.0%)

 

 

【熱門文章】

 

(1) 破除迷思,『6年期儲蓄險 』 PK 『 銀行定存』,報酬率總檢視

(2) 如何把儲蓄險內部報酬和房貸利率的利差變成你的獲利[Part 1]

(3) 2019年全台最新最完整美元『6年期儲蓄險』內部報酬率排行榜

(5) 2019年全台最新最完整台幣『6年期儲蓄險』內部報酬率排行榜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黃大偉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