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求拉動的通貨膨脹」vs.「成本推動的通貨膨脹」有何不同?
通貨膨脹是什麼?
通貨膨脹(inflation)是指特定貨幣的購買力因物價的持續性上漲而下降。因此,一個經濟體的一般物價具「普遍」、「持續」與「顯著上漲」等特點,就可視為有通膨的現象。
一般常用消費者物價指數(CPI)年增率來衡量通貨膨脹率,通常以年增率百分比表示。通貨膨脹愈高,貨幣的價值就愈低!
通貨膨脹代表貨幣貶值導致整體商品和服務價格水平上升的程度。
通貨膨脹發生的原因很多、很複雜,經濟學家提出了不少學說來討論它。一般人比較常聽到的是,「需求拉動的通貨膨脹」理論以及「成本推動的通貨膨脹」理論。每當物價波動時,報章雜誌常會出現這樣的字眼-「供需失調」或「供不應求」,顯然是產品的供給或需求有了不正常的狀況。而「需求拉動」以及「成本推動」即是分別從需求面及供給面來討論通貨膨脹的成因。
通貨膨脹主要由需求拉動、成本推動、通貨膨脹預期心理所造成,說明如下:
1.需求拉動:需求拉動的通貨膨脹,是指商品及勞務的總需求大過總供給,會造成物價上揚。經濟學家認為,「過多的貨幣追逐太少的商品及勞務」是造成需求過多的主因。也就是說,如果大家手上都有很多錢 很多貨幣,就可能會競相出高價搶購商品,而造成物價上揚的現象
2. 成本推動:成本推動的通貨膨脹則是從供給面生產不足,包括工資上揚,石油、原物料等原料價格上漲,以及企業壟斷等等,都會從供給面推動物價的上揚。
3. 通貨膨脹預期心理:當物價上漲時,民眾如果預期物價會繼續漲上去,那麼他們將會搶購、囤積,而使物價上漲得更劇烈。因此,「通貨膨脹預期心理」也是通貨膨脹的重要成因之一。
經濟學家用通貨膨脹(inflation)來描述一般物價持續上升的現象,而通貨膨脹率(inflation rate)為物價的變動百分比。
通貨膨脹的壞處
通貨膨脹的影響力會因人而異。在通貨膨脹期間,如果個人的所得會跟隨增加,通貨膨脹的損害則會相對減輕。例如,商人因為商品價格調漲,收入增加,發生通貨膨脹對他反而有利。不過,這種好處不一定會持久。因為,如果生產成本急速上揚,或消費者購買力劇降,企業利潤也會受到影響。
但對於仰賴固定收入的人,例如薪水階級、靠社會福利金、退休金,以及依賴銀行固定利息過日子的人,在通貨膨脹之下,購買力降低了,生活因此會受到影響。
通貨膨脹時,房地產價格會上揚;因此,擁有房地產的人財富會跟隨增值,但是沒有房地產的人則更加買不起房地產。
通貨膨脹會使某些人的所得及財富增加,但某一些人的所得及財富則會減少,從而使全體國民的所得及財富進行了重分配。通常,中、低固定收入且無自用住宅者,受通貨膨脹為害最重。
如果社會大眾普遍存有通貨膨脹預期心理,惜售、囤積、搶購、投機風潮四處蔓延,通貨膨脹會愈益嚴重,而引發所謂的惡性通貨膨脹。此時,價格上漲劇烈,人民對貨幣的信心蕩然無存,整個社會的經濟、金融活動失去了依據,再也無法正常進行。
消費者物價指數(Consumer Price Index,CPI)
消費者物價指數(Consumer Price Index, 簡稱 CPI)用以衡量一般家庭購買消費性商品及服務價格水準的變動情形。將基期
年(目前為民國 105 年)指數定為 100,做為比較之基準。假設目前消費者物價總指數為 120,代表基期年用 100 元買到的商品及服務,現在必須花 120 元才能買到相同的商品及服務,表示目前需用較多的貨幣才能購得與基期年相當之商品及服務,亦即貨幣購買力下降。
消費者物價指數(CPI)是用以衡量一般家庭購買消費性商品及服務的價格水準變動情形;CPI指標的來源包括食衣住行育樂等368個項目群等一籃商品與服務的所組成,包括食物類(肉類、水產、蔬菜、水果等)、衣著類(成衣等)、居住類(房租、水電燃氣等)、交通類(油料費、交通服務費等)、醫療保健類(醫療費用等)、教育娛樂類(教養費用等)以及雜項類(理容服務費等)等7個基本分類。
世界各國都有專責的政府機構在編製消費者物價指數,例如台灣的主計處與美國的勞工部定期以抽樣方式調查民眾的消費型態,並根據調查結果整理出一組有代表性的「消費組合」,再逐月追蹤、統計這組「消費組合」的價格。這組「消費組合」的價格便是所謂的「消費者物價指數」,而「通貨膨脹率」就是這組「消費組合」價格(消費者物價指數)的變動率。
通貨膨脹率(通膨率)= 消費者物價指數(CPI)年增率
例如109年9月的消費者物價指數是 102.4,而110年9月的消費者物價指數是 105.06,則我們說這一年的通貨膨脹率是 2.6% ( 105.06-102.4)/102.4 = 2.6% )。
中華民國統計資訊網-消費者物價指數及其年增率 (EXCEL)
消費者物價指數(CPI)的一籃子商品及服務組成
CPI指標的來源有7個基本分類及368個項目群,包括食衣住行育樂等等一籃商品與服務的所組成,包括食物類(肉類、水產、蔬菜、水果等)、衣著類(成衣等)、居住類(房租、水電燃氣等)、交通類(油料費、交通服務費等)、醫療保健類(醫療費用等)、教育娛樂類(教養費用等)以及雜項類(理容服務費)等。下圖僅提供368項目中的140項,更完整的資訊可參考中華民國統計資訊網:105年基期消費者物價指數(CPI)查價項目之權數、商品性質別及購買頻度別(108年)
黃大偉理財研究室 市場利率、存股、儲蓄險的專家,按讚收到更多好文章
留言列表